今天是
期刊信息

刊名:皮肤病与性病
曾用名:皮肤病防治;皮防战线
主办:中华医学会昆明分会
主管:昆明报业传媒集团
ISSN:1002-1310
CN:53-1082/R
语言:中文
周期:双月刊
影响因子:0.223100006580353
被引频次:15179
数据库收录:
北大核心;期刊分类:临床医学
期刊热词:
疗效观察,尖锐湿疣,疗效,银屑病,皮肤病,带状疱疹,艾滋病,麻风,流行病学,性病,

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期刊导读 >

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皮肤病临床研究进展*

来源:皮肤病与性病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1-15 16:24
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艾滋病(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)是一种人类感染免疫缺陷病毒(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,HIV)所致,以人体CD4+T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。AIDS相关皮肤病是指AIDS患者出现皮肤黏膜损害的概率、病

艾滋病(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)是一种人类感染免疫缺陷病毒(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,HIV)所致,以人体CD4+T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。AIDS相关皮肤病是指AIDS患者出现皮肤黏膜损害的概率、病程、治疗及预后较正常人群罹患皮肤病有所不同的一类疾病。因其常发现于HIV感染早期,临床上具有部位的异常、病程的不典型及年龄的不相符性的特点,往往被视为普通皮肤病治疗。回顾近几年的相关研究发现:艾滋病相关皮肤病的发病率高达90%[1-2]。艾滋病相关皮肤病常见临床表现有:皮肤瘙痒,斑疹、丘疹、丘疱疹、紫癜、水疱、结痂、色素沉着等形状不一、大小不等的皮肤黏膜症状,严重影响了AIDS患者的生存质量,造成其心理上的损伤[3]。

1 中西医学对艾滋病相关皮肤病的认识

1.1 西医学方面认识

目前针对AIDS病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为多种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(即HAART疗法)。HAART疗法大大提高了AIDS患者的生存时间,但随着病程的延长,各种机会性感染的概率也大大增加。皮肤黏膜作为HIV侵袭的主要部位,使AIDS相关皮肤病成为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。目前西医针对AIDS皮肤病的认识主要包括感染性、非感染性、肿瘤3种。感染性包括:病毒感染(带状疱疹、尖锐湿疣、毛状黏膜白斑)、细菌感染(淋病)、支原体感染、衣原体感染、真菌感染(口腔念珠菌、皮肤癣菌病)、螺旋体感染(梅毒),以及疥疮。非感染性包括:湿疹、脂溢性皮炎、瘙痒性丘疹等。肿瘤包括:卡波西肉瘤、非何杰金氏淋巴结瘤等[4-6]。卢斯汉等[7]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178例艾滋病患者在住院期间皮肤黏膜疾病的种类、特征及实验室指标进行调查,发现AIDS患者合并皮肤黏膜疾病常伴有CD4+T淋病细胞小于200 μL,从而认为皮肤黏膜表现特异可作为提示CD4细胞下降、疾病进展的临床指标。魏春波等[8]采用中心临床研究方法通过对356例HIV感染患者的血液中CD4、CD8细胞计数及病毒载量的研究发现,CD8细胞计数水平与AIDS相关性痒疹患者的病情程度呈负相关。

1.2 中医学方面认识

1.2.1 艾滋病相关皮肤病的疾病范畴

艾滋病相关性皮肤病作为一种起源较晚的新型疾病,中医学尚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。目前,对于AIDS皮肤病的研究,在基于临床的基础上,对其发生发展、病机演变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。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皮肤病可以改善瘙痒等皮肤黏膜症状,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率[9-10]。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归于中医学皮肤病之中,再根据其临床特征,可以归属到中医学某些疾病范畴之中,如《金匮要略·疮痈肠痈浸淫篇》中的“浸淫疮”、《金匮要略·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》中的“狐惑病”、《金匮要略·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》中的“瘾疹”等。

1.2.2 艾滋病相关皮肤病的病因病机

中医学对皮肤病的病因病机有较全面论述,如《诸病源候论》载:“头面生疮系内热外虚,风湿所乘”“肺主气,候于皮毛,气虚则肤凑开,为风湿所乘。脾主肌肉,内热则脾气温,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,湿热相搏,身体告生疮。”说明了内因为根本,外因为发病条件。“癣之症状,皮肉瘾疹如钱文,渐渐增长,或圆或斜,痒痛有匡廊,里生虫..一二癣内实有虫也。”提示某些皮肤病由病原微生物所引起。

通过总结近代医家对艾滋病相关皮肤病的病因病机的探讨和阐述,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为风邪、湿邪、血虚、血热、热毒[11-14]。《疡科心得集》云:“在上部者,俱属风温风热,风性上行故也。在下部者,俱属湿火湿热,水性下趋故也。在中部者,多属气郁火郁,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,期间即有互变,十证中不过一二。”风邪侵犯肌肤则生瘙痒,所谓“无风不作痒”。《诸病源候论》记载:“风瘙痒候,此由游风在于皮肤……遇热则瘙痒。”关于风邪致痒的病机,《灵枢·刺节真邪篇》曰:“搏于皮肤之间,其气外发,腠理开,毫毛摇,气往来行则为痒。”与风邪善行特点相似。湿邪犯于肌肤,“湿邪重浊”“湿为阴邪,易阻遏气机,损伤阳气”“湿性黏滞”,故皮病难愈,多见湿邪。血虚则无法荣养肌肤,肤失润泽,遇风则痒。血为营阴,或感遇外邪郁入里,久不解而化热;或情志不舒,五志过极,郁而化热,热盛则动血、耗血,热毒蕴结皮肤,则生脓疮。杨凤珍等[15]对AIDS患者常见皮肤病进行观察,发现AIDS皮肤病多与湿邪相关,这里的湿邪不仅仅包括外湿阻遏肌肤,亦包括湿热流溢、肝经湿热、脾虚湿盛、血分湿热等,最终导致气阴亏虚,热毒痰瘀互结,病程迁延,日久不愈。

文章来源:《皮肤病与性病》 网址: http://www.pfbyxb.cn/qikandaodu/2021/0115/634.html

上一篇:基于“心部于表”论治皮肤病的思路探讨
下一篇:启辰星一台行走的小宇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