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案为年轻女性,其发病与工作压力,护肤品使用不当有关,细究其症状,伴胃脘胀闷不适,大便溏,舌质略红,苔白微腻,脉细数。提示其病机为寒热错杂。内有痰湿,郁而化热,上热下寒,中气痞塞,气机升降失常。清气不升,浊气不降,阴阳不交故出现困倦,眠差多梦;热邪上扰,则出现心烦;气机升降失常,津不上承则口干;痰浊被上升之热性所迫,则面部出现黄褐色斑,皮脂溢出,皮肤粗糙。故用半夏泻心汤以辛开苦泄,平调寒热。加珍珠母、夏枯草,合方中半夏源于朱良春老先生经验,该药对用于阴阳不交之不寐[3],临床尤其适用于寒热错杂,或夹痰湿者;玉竹、冬瓜仁源于刘复兴老先生治疗黄褐斑经验[4],明玉竹,滋阴润肺,生津养胃,《神农本草经》谓“久服去面黑干,好颜色,润泽。”冬瓜仁,入足厥阴肝经,利湿化痰、泽肤润面,《神农本草经》谓“令人悦泽好颜色”;益母草,《本草纲目》谓其可“消水行血”,本案本有痰湿,加之气机不利,日久局部多夹瘀象;加陈皮、竹茹以加强化痰利湿。
案2谢某,男,21岁。因“面部红丘疹、脓疱时轻时重4年”于2018年1月21日初诊于我院门诊。患者自诉4年来面部红丘疹、丘脓疱疹伴疼痛,睡眠不佳,饮食膏粱厚味时加重,服用多种清热解毒中药、“多西环素胶囊”,外用多种抗感染软膏,效果不佳,因皮损发于面部,有碍外貌而不愿社交。伴心烦、眠差多梦,纳食可,大便时干时溏,小便黄。既往体健。查体见面部以额、两颊、下颌角为重大小不一红色丘疹、丘脓疱疹,间有囊肿、白头粉刺、黑头粉刺,面部皮脂溢出明显,患者眉头紧锁、焦躁不安。舌质红、苔白腻,脉细数。西医诊断:痤疮。中医诊断:粉刺,寒热错杂。治法:辛开苦泄,平调寒热。方药:半夏泻心汤加减,具体处方如下:法半夏15g,黄芩15g,黄连10g,牡蛎20g,夏枯草20g,干姜10g,白僵蚕15g,贯众15g,党参15g,炙甘草10g,炒泽泻15g,土茯苓30g,白花蛇舌草15g。水煎服,2日1剂。外用过氧苯甲酰凝胶,每日2次。上方服3剂后复诊,面部红丘疹、丘脓疱疹减轻,囊肿较前缩小,心烦、眠差多梦有所缓解,大便时干时溏,小便调;舌质红、苔白腻,脉细数。继予上方,改炙甘草为甘草,加海藻15g。服6剂后再次复诊,面部红丘疹、丘脓疱疹已明显减轻,囊肿明显消退,皮脂溢出明显减少。继予上方去海藻、甘草,服6剂后皮损大部分消退,神情自然平和,舌质略红、苔白,脉细数,继予上方加减。3个月后皮损基本消退,遗留部分色素沉着斑。
青年男性痤疮患者,一般以肺胃热盛多见,但本案患者,素有饮食不节,加之过用寒凉之品,脾胃受损,气机不利、升降失常则大便时干时溏,痰湿内蕴化热蒸于上,故面部红色丘疹、丘脓疱疹、囊肿;本例热像较显,痰湿蕴结较为明显,故加贯众、炒泽泻、土茯苓、白花蛇舌草、白僵蚕、牡蛎以加强清热化痰,软坚散结之功。海藻、甘草这一药对源于刘复兴老先生学术思想[4],海藻软坚,甘草解毒,名为十八反药,其合用有反激逆从之效,临床按1.5∶1比例使用多年,未见不良反应。历代名家有用之者,如李东垣之“消肿溃坚汤”,陈实功之“海藻玉壶汤”,余听鸿所辑《外证医案汇编》中也有共用海藻、甘草的记载。朱良春老先生有专论为其“平反”[3]。
随着生活方式改变,部分常见病的病因发生了变化,较多年轻患者,饮食不节,或妄用寒凉之品,损伤脾胃,导致内有痰湿、寒热错杂,临床所见症状较为复杂,关键在于抓住病机,定机而后定方、定药,更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精神。
[1]南京中医药大学.伤寒论译释[M].4版.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2010:598-601.
[2]陈亦人.《伤寒论》求是[M].周春详,张静远,凌云,修订.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2012:29-40.
[3]朱步先,何绍奇,朱胜华,等.朱良春用药经验集(增订本)[M].长沙: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0:68,62-65.
[4]欧阳晓勇.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(第二辑)刘复兴[M].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15:27,43-44.
半夏泻心汤首载于《伤寒论》第149条,曰“……柴胡汤证具,而以他药下之……但满而不痛者,此为痞,柴胡不中与之,宜半夏泻心汤”。《金匮要略·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》载:“呕而肠鸣,心下痞者,半夏泻心汤主之”。大部分医家根据原文,认为半夏泻心汤证为少阳证误下后引起了“(心下)但满而不痛者”的痞证。历代医家对半夏泻心汤的病机、病位认识不同,其方药分析也因此不同[1-2]。叶建州教授是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指导老师,从事中医皮肤科临床、教学及科研工作三十余年。临床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痤疮、湿疹、黄褐斑、荨麻疹等常见病均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。现将跟师所学经验介绍如下。1 半夏泻心汤病机叶老师认为,《伤寒论》并非仅对外感病有指导意义,依据病机选方用药同样,适用于内伤杂病。从原文分析,半夏泻心汤是小柴胡汤的变方,本证病机是素体脾胃虚弱,或饮食不节,损伤脾胃,痰湿内蕴,少阳证误下后,邪热乘虚入里与在内之痰湿相结。但也有很多患者并非误下所致,皮肤病患者因中气不足,内有痰湿,郁而化热,热邪为阳,阳性升上,寒热交接错杂,阻滞气机,气机升降失常而致。正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所说:“寒气生浊,热气生清。清气在下,则生飧泄;浊气在上,则生胀。”因此,其病机为寒热错杂。寒热错杂最早见于《内经》中“胃欲寒饮,肠欲热饮,两者相逆。”《伤寒论》正式确立其为一种病机。2 半夏泻心汤病位、病之所系、病性病位为半表半里,但不能再用柴胡(有升散之性),说明其病位深于小柴胡汤,正如尤在泾所说,此时“即不可汗泄……又不可从下夺。”其病之所系为少阳,正如柯琴所说“……未经下而胸胁苦满,是里之表证,用柴胡汤解表,心下满而胸胁不满,是里之半里证,故制此汤和里,稍变柴胡半表之治,推重少阳半里之意耳。名曰泻心,实以泻胆也”。其病性为寒热错杂,寒热错杂历来有上热下寒、上寒下热、胃热肠寒、胃热脾寒、肝热脾寒等多种认识。究本证实质,应为正虚邪实,正虚为中气不足,邪实为痰湿化热。根据虚实属性及其彼此轻重程度的不同,寒热错杂证包括了人体各脏腑阴阳的不合,而慢性疑难杂病最容易出现这样的证候。辨治此类疾病时,以病机为核心从定病、定证、定药转为定机、定证、定药。3 半夏泻心汤方解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,苦寒以泄热,辛温以开结,甘温以补中,体现了“和”法的精神。以半夏、干姜辛开散结化痰;黄芩、黄连泄热;人参、炙甘草、大枣补中绝生痰之源。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,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,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,七药合和,共奏苦降、辛开、温补之能,和解心下寒热。既可使痞结得以开散,又能使痰湿从下而泄,随燥而化。泻不伤正,补不滞中,使清升浊降,恢复对气机升降的斡旋之力,如尤在泾所言:“中气既痞,升降失常,中气为上下之枢,故不必治其上下,而但治其中。”4 临床运用目前半夏泻心汤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,尤其是脾胃系疾病。叶老师认为,临床应用应不囿于此,只要紧抓内有痰湿,寒热错杂这一病机,随症加减,用于皮肤科疾病也可获良效。半夏泻心汤证较多见于痤疮、湿疹、荨麻疹、银屑病、黄褐斑等皮肤病外病实从内发,辨病抓机,不必深究于辨清某脏某腑之寒热,半夏泻心汤通过寒热并调,以和阴阳、调升降,使枢机得以恢复从而起到治疗作用,临床中根据寒热虚实轻重不同进行加减运用。案1李某,女,32岁。因“面部黄褐色斑2年、加重伴瘙痒2周”于2019年3月22日初诊于我院门诊。患者自诉2年前无明显诱因面部出现大小不一、形态不规则、深浅不一色素沉着斑,未予重视,间断使用美白护肤品。两周前因工作压力大,皮损增多、颜色加深,伴轻度瘙痒。伴胃脘胀闷不适,心烦,困倦,口干,眠差多梦,大便溏,小便调,月经正常。既往体健。查体见面部以额、两颊、口周为重,对称分布,大小不一、形态不规则、深浅不一黄褐色斑,两颊可见淡红斑,无鳞屑,面部皮脂溢出,皮肤粗糙。舌质略红、苔白微腻,脉细数。西医诊断:黄褐斑。中医诊断:黧黑斑,寒热错杂。治法:辛开苦泄,平调寒热。方药:半夏泻心汤加减,方药如下:法半夏15g,黄芩15g,黄连10g,珍珠母30g,夏枯草15g,干姜10g,陈皮15g,竹茹10g,党参15g,炙甘草10g,玉竹30g,冬瓜仁30g,益母草15g。水煎服,2日1剂。上方服6剂后复诊,黄褐色斑部分颜色减轻,面部红斑消退,瘙痒减轻。胃脘胀闷不适,心烦,困倦减轻,睡眠有所改善,口干明显,二便调;舌质红、苔白微腻,脉细数。继予上方改党参为北沙参30g,6剂。三诊,黄褐色斑颜色减轻,胃脘胀闷不适,心烦,困倦进一步减轻,睡眠改善,纳食可,二便调;舌质红、苔白微腻,脉细数。继予上方加减,经治3个月,黄褐色斑明显减退,皮脂溢出明显减轻,皮肤较前细腻红润。本案为年轻女性,其发病与工作压力,护肤品使用不当有关,细究其症状,伴胃脘胀闷不适,大便溏,舌质略红,苔白微腻,脉细数。提示其病机为寒热错杂。内有痰湿,郁而化热,上热下寒,中气痞塞,气机升降失常。清气不升,浊气不降,阴阳不交故出现困倦,眠差多梦;热邪上扰,则出现心烦;气机升降失常,津不上承则口干;痰浊被上升之热性所迫,则面部出现黄褐色斑,皮脂溢出,皮肤粗糙。故用半夏泻心汤以辛开苦泄,平调寒热。加珍珠母、夏枯草,合方中半夏源于朱良春老先生经验,该药对用于阴阳不交之不寐[3],临床尤其适用于寒热错杂,或夹痰湿者;玉竹、冬瓜仁源于刘复兴老先生治疗黄褐斑经验[4],明玉竹,滋阴润肺,生津养胃,《神农本草经》谓“久服去面黑干,好颜色,润泽。”冬瓜仁,入足厥阴肝经,利湿化痰、泽肤润面,《神农本草经》谓“令人悦泽好颜色”;益母草,《本草纲目》谓其可“消水行血”,本案本有痰湿,加之气机不利,日久局部多夹瘀象;加陈皮、竹茹以加强化痰利湿。案2谢某,男,21岁。因“面部红丘疹、脓疱时轻时重4年”于2018年1月21日初诊于我院门诊。患者自诉4年来面部红丘疹、丘脓疱疹伴疼痛,睡眠不佳,饮食膏粱厚味时加重,服用多种清热解毒中药、“多西环素胶囊”,外用多种抗感染软膏,效果不佳,因皮损发于面部,有碍外貌而不愿社交。伴心烦、眠差多梦,纳食可,大便时干时溏,小便黄。既往体健。查体见面部以额、两颊、下颌角为重大小不一红色丘疹、丘脓疱疹,间有囊肿、白头粉刺、黑头粉刺,面部皮脂溢出明显,患者眉头紧锁、焦躁不安。舌质红、苔白腻,脉细数。西医诊断:痤疮。中医诊断:粉刺,寒热错杂。治法:辛开苦泄,平调寒热。方药:半夏泻心汤加减,具体处方如下:法半夏15g,黄芩15g,黄连10g,牡蛎20g,夏枯草20g,干姜10g,白僵蚕15g,贯众15g,党参15g,炙甘草10g,炒泽泻15g,土茯苓30g,白花蛇舌草15g。水煎服,2日1剂。外用过氧苯甲酰凝胶,每日2次。上方服3剂后复诊,面部红丘疹、丘脓疱疹减轻,囊肿较前缩小,心烦、眠差多梦有所缓解,大便时干时溏,小便调;舌质红、苔白腻,脉细数。继予上方,改炙甘草为甘草,加海藻15g。服6剂后再次复诊,面部红丘疹、丘脓疱疹已明显减轻,囊肿明显消退,皮脂溢出明显减少。继予上方去海藻、甘草,服6剂后皮损大部分消退,神情自然平和,舌质略红、苔白,脉细数,继予上方加减。3个月后皮损基本消退,遗留部分色素沉着斑。青年男性痤疮患者,一般以肺胃热盛多见,但本案患者,素有饮食不节,加之过用寒凉之品,脾胃受损,气机不利、升降失常则大便时干时溏,痰湿内蕴化热蒸于上,故面部红色丘疹、丘脓疱疹、囊肿;本例热像较显,痰湿蕴结较为明显,故加贯众、炒泽泻、土茯苓、白花蛇舌草、白僵蚕、牡蛎以加强清热化痰,软坚散结之功。海藻、甘草这一药对源于刘复兴老先生学术思想[4],海藻软坚,甘草解毒,名为十八反药,其合用有反激逆从之效,临床按1.5∶1比例使用多年,未见不良反应。历代名家有用之者,如李东垣之“消肿溃坚汤”,陈实功之“海藻玉壶汤”,余听鸿所辑《外证医案汇编》中也有共用海藻、甘草的记载。朱良春老先生有专论为其“平反”[3]。随着生活方式改变,部分常见病的病因发生了变化,较多年轻患者,饮食不节,或妄用寒凉之品,损伤脾胃,导致内有痰湿、寒热错杂,临床所见症状较为复杂,关键在于抓住病机,定机而后定方、定药,更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精神。参考文献[1]南京中医药大学.伤寒论译释[M].4版.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2010:598-601.[2]陈亦人.《伤寒论》求是[M].周春详,张静远,凌云,修订.上海: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2012:29-40.[3]朱步先,何绍奇,朱胜华,等.朱良春用药经验集(增订本)[M].长沙: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0:68,62-65.[4]欧阳晓勇.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(第二辑)刘复兴[M].北京: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15:27,43-44.
文章来源:《皮肤病与性病》 网址: http://www.pfbyxb.cn/qikandaodu/2020/1227/623.html
上一篇:义工
下一篇:白郡符从固护阳气论治皮肤病经验?
皮肤病与性病投稿 | 皮肤病与性病编辑部| 皮肤病与性病版面费 | 皮肤病与性病论文发表 | 皮肤病与性病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皮肤病与性病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